所得税费用增加记哪方

所得税费用: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分当期所得税:是指当期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

1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的一项资产

2 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根据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应付所得税的金额

㈡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应交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认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交纳费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

应交所得税=应纳所得税额*所得税税率

=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纳税调整增加额

企业已计入当期费用但超过税法规定扣除标准的金额,如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支出,广告费和延误宣传费等。

企业已计入当期损失但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的项目金额,如税收滞纳金,罚款,罚金。

纳税调整减少额

⒈按照税法规定允许弥补的亏损,如前五年内未弥补的亏损

⒉准予免税的项目,如国债利息收入等

㈢所得税费用的账务处理

企业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之和,即为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即: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账户设置

企业应通过“所得税费用”科目,核算企业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及其结转情况。

借方: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所得税

贷方: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所得税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企业所得税

㈣本年利润

结转本年利润的方法

⒈表结法的特点

各损益类科目每月末只需结计出本月发生额和月末累计金额,不结转到“本年利润

科目,只有在年末时才将全年累计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每月末要将损益类科目的本月发生额合计数填入利润表的本月数栏,同时将本月末累计余额填入利润表的本年累计数栏,通过利润表计算反映各期的利润(或亏损)

⒉账结法的特点

每月末均需编制转账凭证,将在账上结计出的各损益类科目余额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本年利润”科目的本月余额反映当月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本年利润”科目的本年余额反映本年累计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

总结

表结法:年中损益类科目无须结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减少了转账环节和工作量,同时并不影响利润表的编制及有关损益指标的利用

账结法:“本年利润”科目能够提供当月及本年累计的利润(或亏损)额

缺点:增加了转账环节和工作量

结转本年利润的账务处理

步骤一:会计期末,将各损益类科目的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本年利润”科目如为贷方余额,表示当年实现的净利润;

如为借方余额,表示当年发生的净亏损。

(结转后各损益类科目无余额

步骤二:年度终了,企业应将“本年利润”科目的本年累计余额转入“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结转后“本年利润”科目无余额)

转入本年利润科目贷方(使本年利润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其它企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其它收益等

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方(使本年利润减少):主营业务成本,其它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等

分析结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处置损益,投资收益

账务处理

1 结转各损益类科目至本年利润

借:主营业务收入

其它业务收入

营业外收入

其它收益等

贷: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其它业务成本

销售费用等

2 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科目

盈利时: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亏损时做相反分录

年度终了,企业还应将利润分配科目所属其它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

结转后,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为贷方余额,表示累计未分配利润数额;

如为借方余额,则表示累积未弥补亏损数额。

一、认识所得税费用

之前一篇讲完合并报表,现在再普及一篇专业的文章。

就是大家都很头疼的所得税费用。

这个科目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这个关系到你纳税以及税务筹划的问题。

搞清楚这个科目,可以帮助你理解现有的所得税的来龙去脉。

开始装***。

什么是当期所得税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应当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部分目前境内企业所得税主要有:

25%--一般企业;15%--高科技企业

定义:就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照适用的税法计算确定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对于税会差异处理不同的,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税收法规进行调整

计算:

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第一步:当期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 会计利润总额 + 纳税调整增加额 – 纳税调整减少额

第二步:当期所得税应纳所得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企业所得税税率

纳税调整增加额 – 纳税调整减少额组成部分

1、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入利润表但计税时不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 如罚金、行政处罚罚款、税收滞纳金

2、计入利润表的费用与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之间的差额:如;

信用减值损失(税法实际发生,资料齐全方可抵扣);

如超标的业务招待费(发生额60%与收入0.5%孰低扣除,超过部分不允许扣除。

超标的广告费(实际发生、符合条件,不超过营业收入的15%,超过部分准予结转以后纳税年度扣除。

未取得发票的成本费用,均应做纳税调整,待取得发票后追溯调整以前年度

3、计入利润表的收入与按照税法规定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收入之间的差额:如免税收入—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若居民企业之间存在合伙企业,则无法作为免税收入。

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

4、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财政拨款

5、其他需要调整的因素:如以前年度亏损

暂时性差异的分类

聊到所得税费用,有一个概念是不得不提及,就是递延所得税。

聊递延所得税,就必须扯到暂时性差异

这是因为会计和税法上对纳税不同理解导致的。

就是说会计上认为要计算纳税的,税法上认为不用,会计上认为不要纳税的,税法上认为需要。

那为了平衡二位大佬,就想到用一个暂时性差异来解释。

相应的,用递延所得税计算。

暂时性差异可以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a、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b、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现在多交税,未来少交税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a、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b、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现在少交税,未来多交税

这两个概念很多人容易混淆。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加强理解。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现在多交税,未来少交税,这里是指的税法上的交税。

我一般这样简单理解,如果你让我吃亏了,那你要在税法补偿我,那就是确认为递延税资产,也就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如果你让我占便宜了,那你就会在税法克扣我,那就是确认为递延税负债,也就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我们来举例来说明下,比如,你的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上升了,我在利润表体现为公允价值变动上升,我占便宜了,那就要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就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那我们套下定义,公允价值金融资产账面价值=100(原价值)+20(公允价值变动);

计税基础=100(税法只认成本计量的价值),好了,那就是这次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按照定义就是应纳税暂时差异。

和上面的完全符合。

再比如坏账准备计提,大家可以自己推导一下,原理是一样的。

再比如预计负债等等。道理都是一样的

这样就很好记了,不管是资产还是负债,我都能很快找到是什么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还是递延所得税负债。

但是,大家还要注意永久性差异的情况。永久性差异就是不会形成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定义: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发生额的综合结果,但不包括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所得税影响

公式: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期初)- 扣除计入所有者权益变动的暂时性差异-其他

通过分录

新增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调减所得税费用

新增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调增所得税费用

所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等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末减初-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末减初-计入权益暂差(计入权益的情况比较少)

所得税费用与会计利润的关系

1)未包含在利润总额的计算中,但包含在当期或递延所得税计算中的项目。

2)未包含在当期或递延所得税计算中,但包含在利润总额中的项目

具体调整项目:

(1)与税率相关的调整

(2)税法规定的非应税收入、不得税前抵扣的成本费用和损失等永久性差异;

(3)本期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亏损的影响、使用前期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额可抵扣亏损影响;

(4)对以前期间所得税进行汇算清缴的结果与以前期间确认金额不同调整报告期间所得税费用等。

案例演示

上面讲了那么多,不落实到实际那就假把式。

我们大致看下a股上市公司2020年中报用利润总额计算的所得税费用和利润表上的所得税费用的差异。

有高达123亿元的差额,也就是实际所得税费用比理论上的要小,增厚了净利润。

也有低达-48亿元的差额,也就是实际所得税费用比理论上的要大,削减了净利润。

由此可见一个小小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可以影响-48到123亿元的净利润变动。

我们以万科为例来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半年报中,万科理论上计算的所得税费用是67亿元,实际上为78.21亿元。

其中,非应税收入导致变动-4.34亿元,比如免税收入(比如对联合营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负数说明是投资收益,否则为投资损失。

不可抵扣的成本费用和损失导致变动11.38亿元,比如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不可扣除的费用*税率等。

这部分万科金额还挺高的。

本期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导致变动4.56亿元,主要两个方面一向,其一为企业亏损,未来没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不确认递延税亏损,亏损额*税率;

其二为税局不认可的减值,做了纳税调增,但是没有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这部分万科有4.56亿元,我们假设都是未来无法补亏确认的,那么万科将会有4.56/0.25=18.24亿元左右的无法弥补亏损。

使用前期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亏损导致变动-0.26亿元,这部分是过去五年内亏损的本期出现了盈利,并且过去未确认可抵扣亏损的递延所得税,应当将不大于本期税前利润金额的过去五年亏损额*税率。

以前年度汇算清缴差异导致变动-0.12亿元。这个是去年多缴税了,现在税务师一看多交了,扣回来,很好理解。

这是从利润总额到所得税的理解

下面再看下所得税费用组成的理解

从上表看出,万科当期所得税费用为100亿元,而联系到我们算的理论所得税费用为66亿元,相差的34亿元,主要是一些调整(减值呀,公允变动,免税收入等等),大额的主要是预售收入需要当期纳税导致的,这是房地产行业的特性。

另外一个大头就递延所得税费用。

这里影响变动为-21.79亿元。

体现的净额是负数,说明是当期确认了较多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从第二张表看出,大额的为土增税清算准备和可弥补亏损。

这两个体现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多纳税,未来少纳税。

这里从不可弥补亏损和可弥补亏损,可以推算万科半年度的子公司中亏损额合计=(4.56+9.42)/0.25=55.92亿元。

我们用这个指标横向和纵向对比。

可以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计算一下。

专栏

成为年薪数百万财务总监有捷径!

作者:中华第一财税网

9999币

190人已购

查看

二、初级会计实务所得税当期所得税与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一、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税法中不允许扣除的费用、损失-不交税的收入、利得

利润总额=收入-费用+利得-损失

(各项详细内容见上篇)

1.税法不允许扣除的费用损失::①税收滞纳金、行政罚款、罚金等

②限额扣除:未超出限额无需调整,超出限额的超出部分需算入应纳税所得额(即需要纳税),如职工福利费(工资薪金×14%)、工会经费(工资薪金×2%)、职工教育经费(工资薪金×8%)

2.税法允许免税的收入利得、弥补亏损::①国债利息收入

②弥补前五年亏损,弥补亏损后剩余部分需纳税

★案例:2021年某公司利润总额为5000万,其中包括国债利息收入30万,当年交纳税收滞纳金10万,所得税税率为25%,则公司所交所得税为:

(5000-30+10)×25%=1245万

二、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资产借增贷减,若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则记在借方,相应所得税费用记入贷方;反之则反向记入。

负债贷增借减,若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则记在贷方,相应所得税费用记入借方,反之则反向记入。

★案例:某公司年初递延所得税负债20万,年末10万;

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30万,年末15万。

企业当期所得税100万,则此公司所得税费用(借增贷减)为:

100-(20-10)+(30-15)=105万

三、当期所得税费用账务处理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三、中级会计所得税

※ 所得税的概念1、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2、纳税调整增加额

① 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不作为收益计入财务报表,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作为收益需交纳所得税;

② 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确认为费用或损失计入财务报表,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则不允许扣减

3、纳税调整减少额

① 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作为收益计入财务报表,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作为收益

② 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时不确认为费用或损失,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则允许扣


※ 所得税会计的特点: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会计准则规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① 减少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即未来期间由税前会计利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会纳税调整减少的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② 增加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即未来期间由税前会计利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会纳税调整增加的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 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

※ 资产的计税基础1、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实际成本-会计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法累计折旧

2、无形资产①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实际成本-会计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法累计摊销

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实际成本-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计税基础=实际成本-税法累计摊销

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①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账面价值: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计税基础:取得时成本

②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股权投资)

账面价值: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计税基础:取得时成本

4、以公允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计税基础: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确定(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相同)

5、将国债作为债权投资:账面价值=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本期计提利息-本期收回本金和利息-本期计提的损失准备

计税基础=在不计提损失准备的情况下与账面价值相等


※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按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一般不会影响企业未来期间的损益,也不会影响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按税法规定可抵扣的金额为0,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

例如,企业的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

1、预计负债

2、合同负债:① 合同负债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如房地产开发企业),计税基础为0

② 合同负债未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相等

3、递延收益:① 对于确认为递延收益的政府补助,若按税法规定,该政府补助为免税收入,不构成收到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未来钱江会计上确认为收益时,也同一不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不会产生递延所得税影响。

② 对于确认为递延收益的政府补助,应作为收到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则该递延收益的计税基础为0;

资产负债表日,该递延收益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0之间将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如期末递延收益账面价值为100万,则产生100万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暂时性差异:指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

根据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 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 本章知识小结


大家再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copy-right@foxmail.com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nqingnuo.com/kuaiji/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