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 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通常以目标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为目标是可见的,便于传递和理解,从而使企业所有成员的努力都能够朝向一个共同的东西,我把整理好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哦!

  什么是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等等。

企业战略是层出不穷的,例如信息化就是一个全新的战略。

企业战略虽然有多种,但基本属性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的谋略,都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例如:企业竞争战略是对企业竞争的谋略,是对企业竞争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企业营销战略是对企业营销的谋略,是对企业营销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企业技术开发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企业人才战略是对企业人才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人才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以此类推,都是一样的。

各种企业战略有同也有异,相同的是基本属性,不同的是谋划问题的层次与角度。

总之,无论哪个方面的计谋,只要涉及的是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就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

  企业战略特征

  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

  一、指导性

  企业战略界定了企业的经营方向、远景目标,明确了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行动指南,并筹划了实现目标的发展轨迹及指导性的措施、对策,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起着导向的作用。

  二、全局性

  企业战略立足于未来,通过对国际、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行业等经营环境的深入分析,结合自身资源,站在系统管理高度,对企业的远景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三、长远性

  “今天的努力是为明天的收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兼顾短期利益,企业战略着眼于长期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思考,确立了远景目标,并谋划了实现远景目标的发展轨迹及宏观管理的措施、对策。

其次,围绕远景目标,企业战略必须经历一个持续、长远的奋斗过程,除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外,制定的战略通常不能朝夕令改,具有长效的稳定性。

  四、竞争性

  竞争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正是因为有了竞争才确立了“战略”在经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面对竞争,企业战略需要进行内外环境分析,明确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设计适体的经营模式,形成特色经营,增强企业的对抗性和战斗力,推动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

  五、系统性

  立足长远发展,企业战略确立了远景目标,并需围绕远景目标设立阶段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实现的经营策略,以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战略目标体系。

同时,根据组织关系,企业战略需由决策层战略、事业单位战略、职能部门战略三个层级构成一体。

决策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指导性战略,决定企业经营方针、投资规模、经营方向和远景目标等战略要素,是战略的核心。

本书讲解的企业战略主要属于决策层战略;

事业单位战略是企业独立核算经营单位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遵照决策层的战略指导思想,通过竞争环境分析,侧重市场与产品,对自身生存和发展轨迹进行的长远谋划;

职能部门战略是企业各职能部门,遵照决策层的战略指导思想,结合事业单位战略,侧重分工协作,对本部门的长远目标、资源调配等战略支持保障体系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比如:策划部战略、采购部战略等。

  六、风险性

  企业做出任何一项决策都存在风险,战略决策也不例外。

市场研究深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准确,设立的远景目标客观,各战略阶段人、财、物等资源调配得当,战略形态选择科学,制定的战略就能引导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反之,仅凭个人主观判断市场,设立目标过于理想或对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偏差,制定的战略就会产生管理误导,甚至给企业带来破产的风险。

七,适应性

  企业战略应使企业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八,稳定性

  企业战略一经指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不排除局部调整,以利于上下员工的贯彻执行,除非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

  九,现实性

  是在客观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切从现有的起点出发。

  十,创新性

  企业战略的创新性源于企业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市场竞争的需要,守旧,缺乏特色的企业战略是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竞争的。

  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

  企业战略由以下四个要素组成。

  (1)经营范围。

经营范围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领域。

它是企业所处的行业,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等所涉及的生产经营范围,反映企业目前与其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程度,也反映企业计划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的要求。

  (2)资源配置。

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包括实物资源、货币资源、人力资源、技术专利、商标信誉等。

资源配置是指企业过去和目前资源和技能配置所达到的水平和模式。

资源配置的好坏会极大地影响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程度。

因此,资源配置又称为企业的特殊能力。

资源配置的目的,是要通过适当的使用资源,来形成特殊技能,以便更好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反之,如果企业资源配置不当,就会影响企业的经营能力,影响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3)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指企业通过其资源配置的模式与经营范围的决策,在市场上形成的与其竞争对手不同的竞争地位。

竞争优势既可以来自企业在产品和市场上的地位,也可以来自企业对特殊资源的正确运用。

一般来说,产品和市场的定位对于企业总体战略来讲相当重要,而资源配置则为经营战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协同作用。

在制定战略时,企业力求利用已有的设备、专利、生产技术、销售网络、商标等,进行合理组合,以形成相互协同作用。

即要实现各经营单位1之间的优势互补,达到1+1≥2的整体效应。

即企业总体资源所带来的总收益,要大于各部分资源收益之和。

一般来讲,企业的协同可分为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内部协同主要是指以下几项:

  ①投资协同:即共同进行研究开发、共同出资开发新领域等。

  ②共享资源:如共同利用人员与设备。

  ③销售协同:共同利用现有销售网络。

  ④管理协同:共同利用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

  企业战略落实中的问题

  在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有一套清晰的战略。

没有战略的企业通常只能着眼于现在,为短期的物质利益而疲于经营,最终往往落得销声匿迹。

战略定义和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明确自身需要搭建什么样的架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如何去吸引和培养人才。

战略源自组织的使命和远景。

只有先明确了组织存在的根本理由和价值之所在,预见并逐步清晰了组织要达到的目标状态,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战略。

  战略本身也是一种构想,是对未来的预测,以及对现在的指导。

企业的战略构想通常形成于企业的领导者;

他们在理解企业的使命和远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企业的现状,通过一系列非因果决定的逻辑、非线性思考进行战略分析,从而确定企业的战略。

战略制定出来之后,就需要考虑如何去落实战略。

  战略通常以目标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为目标是可见的,便于传递和理解,从而使企业所有成员的努力都能够朝向一个共同的东西,以实现领导者的战略意图。

但在现实中,企业即使有了一个好的战略,并制定出了相应的目标,也往往难以落实,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其原因何在?影响战略落实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成员的素质、企业文化等;

而从目标本身来看,它能否得到有效的传递,是战略能否得以落实的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

在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s)能够成为在管理学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意义的概念了。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史

企业战略这个词对大家并不陌生。

在大学中的经济学,金融学课程中可能也都有学过一些用于研究和制订企业战略的模型,例如波特五力模型、SWOT模型、价值链模型。

如今,这些模型仍然广泛的运用于商业研究和分析中。

很多人都能够熟练的运用这些模型做一些初级的分析。

但是,大多数人不了解是这些模型从何而来?它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千千万万个模型中有没有比它们更加完善的?这就牵涉到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史。

企业战略的研究同一个婴儿一样出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演变和完善。

世界上第一家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

然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50、60年代,至今仅仅只有60个年头左右。

企业战略的理论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小到人的行为动机,中到工作团队、组织的治理结构,大到产业结构等等,无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些问题也全都处于企业战略的研究之内。

然而,从对企业战略的这个概念的理解、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来看,企业战略的研究经历的几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并为学术界所广泛认可。

这些阶段可能被不同的研究者赋予了不同的名字,但由其阶段中研究的内涵、理论者以及他们的作品却能一一对应。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出版了他的成名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史的若干篇章》。

他在书中以杜邦、通用等四家企业为主要案例, 详细考察了20世纪前期美国大企业从直线职能结构向多部门结构转变的过程,并且提出”结构跟随战略“的思想。

他分析了 “环境”,“战略”,“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战略需要适应环境,也就是要满足市场的需求。

相应的,企业的组织结构要跟随战略的调整做出变化。

钱德勒由于这部著作被认为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60年代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是“百家争鸣”的时代,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形成了10个甚至更多的派别,如: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创意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结构学派。

其中,值得提及的重要人物有安索夫和安德鲁斯。

安索夫是“计划学派”的领军人物。

他在《公司战略》(1965年出版)一书中主张:战略构造应该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

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

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定制的战略计划等等。

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安索夫的方法过于强调机构的完美和确定性, 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提出了一套广为学术界、企业管理界所接受的战略管理和方法、程序和范式。

安德鲁斯所代表的“设计学派”主张制订战略的过程中要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其次,高层管理应是战略定制的设计师,并且需要督导战略的实施。

他们强调战略构造的模式应是简单而又非正式的,应该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安德鲁斯的代表作是《 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

尽管这个时期的研究理论多样,但是不难从其中总结出几条关键的核心思想1.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适应环境。

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只有适应环境变化,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2.企业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

企业战略要适应环境变化,要满足市场需求并获得足够的市场占有率,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3.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变化与之相适应。

4.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寻找出一些适合企业实践操作的战略技能。

这个时期理论的不足之处是理论缺少对企业将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进行分析,它从现存的产业市场出发,要求企业适应环境。

这会导致企业的发展空间受限,并且一味的被动适应环境,只会让企业成为战略上的追随者,而不是领导者。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案例研究。

通过分析个别企业,得出企业战略制定、实施、执行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这种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是零散的、经验的、非系统的。

这样的结论并没有办法广泛的在所有企业中推行。

但是,这个时期的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搭建了坚实的概念和思维逻辑基础。

1980年波特发表的《竞争战略》弥补了传统战略理论的缺点,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战略理论。

波特认为,企业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其选择何种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的选择基于两个重要的部分,其一是对有吸引力、高潜力产业的正确选择,其二是在选择的行业中确立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

广为人知的波特五力模型从新进入者、替代品、竞争对手、供应商、购买者五个角度分析产业的吸引力。

而竞争战略的制定也就是要通过影响这五方面竞争力,从而影响产业结构、改变规则、赢得竞争优势最后提高自己的盈利能力。

波特五力模型中包含了三种通用的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低价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瞄准缝隙市场)。

波特的竞争战略主导了80年代的主流研究方向。

这个时期的研究从企业的外部行业着手研究企业战略的研究思路是相对于传统战略理论的一大飞跃。

但其对企业内部环境研究的缺失也是其明显的缺点。

如果每个企业都使用了竞争战略,由于外部环境的客观性,所有的企业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

那为什么无吸引力的产业中仍有盈利水平很高的企业存在,而在吸引力高得产业中又有经营状况很差的企业?为什么很多企业受到高利润的吸引,进入与自身优势不相关的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时,经常以失败告终呢?波特也认识到了竞争理论中的不足,在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从企业内部环境出发的价值链模型。

在研究方法方面, 这个时期的研究广泛结合经济学理论,融合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重新掀起了企业内部环境的研究热潮。

该理论主张: 假定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包括技术、知识等等,形成了独特的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对于某个企业是独有的资源,其他企业无法得到或者复制,那么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该理论强调,企业内部资源对保持竞争优势以及获取超额利润有决定性作用。

这意味着企业要选择与自身优势相符的行业进行活动,避免盲目选择不相关的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这种内部资源被称为 “异质性资源”,并且确定了四个标准用于判断哪些资源是“异质性资源”: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复制的、持久的。

产业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企业可以获得持久的超额收益,这个观点也被核心资源理论所认同。

然而,产业竞争理论认为这种超额收益来源于垄断、壁垒、串谋等因素。

与之不同的是,核心资源理论主张这种超额收益来源于难以复制的生产性资产。

前者强调行业方面的因素,后者强调内部资源性因素。

这个时期,从企业异质资源出发重新认识和分析组织惯例、组织学习与知识积累、公司战略与多元化、竞争战略与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规模与企业成长、组织文化、创新机制、人力资源、战略实施与执行等众多领域,建立了一个企业成长过程的动态分析框架。

这个理论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资源看不见、摸不着,对他们进行实际测量和观察难度非常大。

定性研究成为了对异质资源的主要研究方法。

James F. Moore 在1996年出版的《竞争衰亡》为战略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运用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企业活动。

他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更新四个阶段。

他认为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人联系起来,创造崭新的商业模式。

企业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

战略理论内容方面从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和分析的过程)——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资源的构建)—— 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合作)竞争性质方面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到对抗,最后变成合作共生。

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早期理论追求有形产品以及短期的竞争优势。

后期理论寻求长期的、内在的、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摘要: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出发,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分为早期战略思想、传统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及动态竞争战略理论等四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理论基础及特点,指出这一过程是动态的,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企业管理者要以此为依据,进行动态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关于企业战略,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

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

自从安索夫的战略定义提出以后,西方战略管理文献一般便将战略管理分为两大类:企业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

1972 年安索夫在《企业经营政策》杂志上发表了“战略管理思想”一文,正式提出了“战略管理(strategy management) ”的概念, 1979 年他又专门写了《战略管理论》一书。

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

企业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有利于人们自觉加强企业战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传统战略理论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动态战略理论阶段。

一、早期战略思想阶段在此阶段,虽没有出现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但已产生了很精彩的战略思想。

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总结了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的三种观点。

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一种现点。

20 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成六大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并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

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

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二种现点。

1938 年,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

此外,他还提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它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即如何使企业组织与环境相适应。

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企业战略思想的第三种观点。

19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

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

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

二、传统战略理论阶段1965 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关战略的著作《企业战略》,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起点。

从此以后,很多学者积极地参与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理论学派。

1. 设计学派。

这一学派是以安德鲁斯教授及其同仁们为代表。

设计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的形成必须由企业高层经理负责,而且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它既不是一个直觉思维的过程,也不是一个规范分析的过程;

战略应当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

2. 计划学派。

计划学派是以安索夫为杰出代表。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规范化的过程。

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

3. 定位学派。

其杰出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

定位学派认为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所处行业的结构分析;

二是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分析。

4. 创意学派。

创意学派认为战略形成过程是一个直觉思维、寻找灵感的过程。

5. 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基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和建立概念的认知过程———其中后者是战略产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而在哪一阶段取得进展并不重要。

6. 学习学派。

学习学派与以往学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认为战略是通过渐进学习、自然选择形成的,可以在组织上下出现,并且战略的形成与贯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7. 权力学派。

权力学派认为,战略制定不仅要注意行业环境、竞争力量等经济因素,而且要注意利益团体、权力分享等政治因素。

8. 文化学派。

文化学派认为,企业战略根植于企业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念,其形成过程是一个将企业组织中各种有益的因素进行整合以发挥作用的过程。

9. 环境学派。

环境学派强调的是企业组织在其所处的环境里如何获得生存和发展,其所起的作用不过起到了一种让人们关注环境因素。

10. 结构学派。

结构学派把企业组织看成是一种结构———由一系列行为和特征组成的有机体;

把战略制定看成是一种整合———由其它各种学派的观点综合而成的体系。

三、竞争战略理论阶段在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过程中,10种战略学派都曾在一定时期内发挥过一定作用。

但随着企业战略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的发展,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方面,特别是20世纪80 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直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

回顾近20 年来的发展历程,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涌现出了三大主要战略学派: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

(一) 行业结构学派。

行业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教授。

波特的杰出贡献在于,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创新性兼容,并把战略制定过程和战略实施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

波特认为,构成企业环境的最关键部分就是企业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行业,行业结构极大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

为此,行业结构分析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理解行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制定的起点。

为此,波特创造性建立了5 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他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取决于5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供方讨价还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而其中每种竞争力量又受到诸多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波特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最一般的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一点战略。

(二) 核心能力学派。

1990 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

其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投入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

所谓核心能力,就是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它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它各种能力,影响着其它能力的发挥和效果。

一般说来,核心能力具有如下特征:1. 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

2.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

3.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核心能力学派认为,现代市场竞争与其说是基于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

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已经不再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取决于其行为反应能力,即对市场趋势的预测和对变化中的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因此,企业战略的目标就在于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

另外,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

在核心能力层面上,企业的目标应是在产品性能的特殊设计与开发方面建立起领导地位,以保证企业在产品制造和销售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 战略资源学派。

战略资源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培育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以及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这种战略资源的能力。

在企业竞争实践中,每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企业也不一定拥有相同的资源和能力。

这样,企业战略资源和运用这种战略资源的能力方面的差异,就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因此,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必须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培植和发展企业的战略资源,而战略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培植和发展企业对自身拥有的战略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不断地积累战略制定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企业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

只有在核心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不易被人模仿、替代和占有的战略资源,才能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尽管波特的行业结构分析以及稍后出现的核心能力和资源观在企业战略研究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鉴于它们把市场以买方市场为主要经济特征,环境呈现复杂多样性的变化作为战略研究的时代背景,而将市场竞争作为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以谋求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战略目标,我们可以将它们统称为竞争战略。

四、动态竞争战略理论阶段随着21 世纪的到来,全球众多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易于变化和难以预测。

面对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产业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竞争者富于侵略性的竞争行为以及竞争者对一系列竞争行为进行反应所带来的挑战,传统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无法满足现实商业生活中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需要。

于是,近年来一些管理学者提出了新的战略理论,即“动态能力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一) 动态能力论。

该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的认识:过去的战略理论是由从企业战略的层次上对企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的分析构成的,而对企业怎样和为什么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建立竞争优势却论述不多。

动态能力论则主要是针对基于创新的竞争、价格/ 行为竞争、增加回报以及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等领域的竞争进行的。

它强调了在过去的战略理论中未能受到重视的两个方面: 第一, “动态”的概念是指企业重塑竞争力以使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保持一致的能力,当市场的时间效应和速度成为关键、技术变化的速度加快、未来竞争和市场的实质难以确定时,就需要企业有特定的、对创新的反应。

第二, “能力”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战略管理在适当地使用、整合和再造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需要。

(二) 竞争动力学方法。

竞争动力学方法是在竞争力模式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竞争的企业质量、企业的竞争速度和灵活性分析,来回答在动态的竞争环境条件下,企业应怎样制定和实施战略管理决策,才能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和维持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竞争动力学的研究和分析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被普遍地应用在战略管理的实践中。

首先,它研究处于竞争状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作用,这种竞争作用产生的原因,以及竞争作用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它研究和分析影响企业竞争或对竞争进行反应的能力要素;

第三,它还对不同条件下的竞争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三) 动态竞争的主要特点。

动态竞争的主要特点是:1. 动态竞争是高强度和高速度的竞争,每个竞争对手都在不断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 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Strategic Interactions) 明显加快。

2. 任何一个抢先战略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的反击行动所击败。

3.任何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可以保持的。

4. 竞争战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时间领先,更主要的是及时地建立新优势。

5. 在静态竞争条件下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保持和发挥竞争优势,主要对成本与质量、时间和专有技术、建立进入障碍、规模优势等四个领域的竞争有直接贡献,但在动态竞争条件下,上述四个领域所建立起来的优势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管理是由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等四个不同阶段组成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

理论上通常都是按上述的顺序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分步研究。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几个步骤往往是同时发生的,或是按着不同于上述步骤进行的。

这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们必须创造性的设计、应用战略管理系统,并且,这一系统应该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企业所面临的时刻变化着的外部环境。

这一动态过程理论上称之为战略管理过程。

以战略管理过程理论为依据,进行的动态企业战略管埋研究,在国内外开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

我国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指导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周文燕、刘微明、陈辉华)来源:博锐管理在线

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可分为三个层次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可分为总体层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并通过资源配置、组织设计、执行控制等手段,实现优化资源利用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下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内容。

1.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企业战略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环境变化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的过程。

在制定战略时,企业需要考虑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竞争态势等因素,并确定相应的战略方向和策略。

2.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指企业根据战略规划,对人力、财务、物资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在进行资源配置时,需要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替代性,并结合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确定最佳的资源配置方案。

3.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环节,它是指企业根据战略规划,对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人员配备等方面进行设计和优化的过程。

在进行组织设计时,需要考虑人员能力、职责分工、信息流动等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4.执行控制

执行控制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环节,它是指企业对战略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调整的过程。

在进行执行控制时,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并通过考核、激励等手段,促进企业战略的有效执行。

总之,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涉及到多个层面和环节。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变化,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并通过资源配置、组织设计和执行控制等手段,实现战略的有效实施和落地。

大家再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copy-right@foxmail.com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nqingnuo.com/caiwu/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