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案例

一、企业战略管理案例有哪些

目前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较多的有海尔、万科、联想、北大方正等企业。

二、八大经典风险管理案例及五大风险防线

“风险管理”对很多人来讲还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其实早在1970年代全球就掀起了风险管理热潮,我国也自1980年代开始研究。

而时至今日,大部分企业仍然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多家跨国公司也因风险管理不善及欺诈事件而引致严重亏损、倒闭。

今天我们就通过安然公司、八百伴公司、世通公司、百富勤公司、巴林银行和中国的3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八个经典风险管理失败案例,了解什么才是致命的内控缺陷,并总结汲取经验教训。

案例1:美国安然公司(Enron)为什么会出事儿:在2002年,安然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企业之一,当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千亿美元,雇佣员工2万人,是美国《财富500强》中的第七大企业。

但就在2001年末,安然宣布第三季度6.4亿美元的亏损,美国证监会进行调查,发现安然以表外(投资合伙)形式,隐瞒了5亿美元的债务,亦发现该公司在1997年以来虚报利润5.8亿美元。

与此同时,安然的股价暴跌,由2001年初时的80美元跌至80美分。

同年12月,安然申请破产保护令,但在之前10个月内,公司却因为股票价格超过预期目标而向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发放了3.2亿美元的红利。

安然事件发生后,在对其分析调查时发观:安然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均采取不干预(“hands—off”)监控模式,没有对安然的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包括没有查问他们所采用“投资合伙”的创新的会计方法。

事件发生之后,部分董事表示不太了解安然的财务状况,也不太了解他们的期货及期权的业务。

由于安然重视短期的业绩指标,管理层的薪酬亦与股票表现挂钩,这诱发了管理层利用创新的会计方法和做假,以赢取丰厚的奖金和红利。

虽然安然引用了非常先进的风险量化方法监控期货风险,但是营运风险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管理高层常常藐视或推翻公司制定的内控制度。

这是最终导致安然倒闭的重要因素。

案例2:美国世通公司(Worldcom)为什么会倒闭:世通是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事发前他在美国《财富500强》中排名前l00位。

然而就在2002年,世通被发现利用把营运性开支反映为资本性开支等弄虚作假的方法,在1998年至2002年期间,虚报利润110亿美元。

事发之后,世通的股价从最高的96美元暴跌至90美分。

世通于2002年末申请破产保护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个案,该公司于2003年末完成重组。

世通的4名主管(包括公司的CEO和CFO)承认串谋讹诈,被联邦法院刑事起诉。

这是美国最大的个案,美国证监会和法院在调中发现:世通的董事会持续赋予公司的CEO(Bernard Ebbers)绝对的权力,让他一人独揽大权,而Ebbers却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领导世通。

美国证监会的调查报告指出:世通并非制衡机制薄弱,而是完全没有制衡机制。

世通的董事会并没有负起监督管理层的责任,该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仅花3~5小时,会议记录草草了事,每年只审阅内审部门的最终审计报告或报告摘要,多年来从未对内审的工作计划提出过任何修改建议。

由于世通为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提供的丰厚薪酬和奖金,远多于他们对公司的贡献,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的小圈子。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世通倒闭。

案例3:200年的英国巴林银行(Barings Bank)为何破产:巴林银行在90年代前是英国最大的银行之一,有超过200年的历史。

1992~1994年期间,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里森(Nick Lesson)从事日本大阪及新加坡交易所之间的日经指数期货套期对冲和债券买卖活动,累积亏损超过10亿美元,导致巴林银行于1995年2月破产,最终被荷兰ING收购。

调查中发现:巴林银行的高层对里森在新加坡的业务并不了解,在事发3年内居然无人看出里森的问题。

其实,巴林银行1994年就已经发现里森在账上有5,000多万英镑的差额,并对此进行了几次调查,但都被里森以非常轻易的解释蒙骗过去。

造成巴林银行灾难性厄运的原因是,巴林银行缺乏职责划分的机制,里森身兼巴林新加坡分行的交易员和结算员,这使他有机会伪造存款和其他文件,把期货交易带来的损失瞒天过海,最终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另外一个致命问题是,巴林银行的高层对财务报告不重视

巴林银行董事长Peter Barings曾在1994年说:若以为审视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可以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

但如果有人在1995年2月之前,认真看一下巴林银行任何一天的资产负债表,里面都有明显记录,可以看出里森的问题。

遗憾的是,巴林银行高层对财务报表的不重视,使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新加坡政府在巴林银行调查报告结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巴林集团在1995年2月之前能够及时采取行动,那么他们还有可能避免崩溃。

截至1995年1月底,即使已发生重大损失,这些损失毕竟也只是最终损失的1/4.如果说巴林的管理层直到破产之前还对这件事情一无所知,我们只能说他们一直在逃避事实。

里森在自传中也说:“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

我不知道他们在监督上的疏忽与罪犯级的疏忽之间的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

案例4:日本八百伴(Yohan)惨败在哪儿:八百伴是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全盛时期,八百伴在全球16个国家拥有400多家百货公司,以雄霸世界零售业第一把交椅而扬名。

1997年9月,八百伴宣布破产,向法院申请“公司更生法”保护,当时八百伴的负债额达到1,613亿日元,是日本战后最大的一宗企业破产案。

在调查中发现,导致八佰伴破产的致命原因有三:

第一,八百伴低估经营非核心业务的风险,在急速成长过程中,八百伴逐渐背离了百货和超市的主业,而发展地产、饮食、食品加工和娱乐等辅业。

然而,随着金融风暴的冲击,集团的这些辅业变成了负资产,这些辅业都为八百伴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第二,八百伴低估了扩张业务的风险,1990年至1996年短短6年间,八百伴在中国内地的零售点由零扩展到50多家,在扩展的过程中,它明显地低估了扩张业务的风险,加上八百伴当时遇上国家宏观调控,为了实现集团主席的梦想,只好通过信贷维持扩张。

面对较预期为差的回报及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八百伴最终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第三,八百伴也低估了开发海外新兴市场的风险。

由于日本市场零售业饱和,强大竞争对手林立,八百伴采取了积极开发海外市场的战略,但却低估了开发新兴市场的风险。

1972年八百伴将巴西视为第一海外市场,但当时的巴西经济动荡,最后他只有惨淡收场。

20世纪90年代初,八百伴开始进军中国市场,甚至将它的总部迁至上海。

但由于中国消费者当时还未能完全接受超市和百货公司的销售模式,中国消费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加上遇到中国宏观调控和国内合资伙伴已核准资金不能如期到位等问题,引致资金回报率不断下落,辛苦经营了十多年的八百伴终于以清盘结束业务。

案例5:香港百富勤公司为什么突然入不敷出:百富勤原来只是一家有3亿港元资本金的本地小型投资银行,由于业务进展迅速,短短10年间,它就发展成了一家拥有240亿港元资产的跨国金融集团,成为亚洲除日本外的最大投资银行。

可是,这个金融奇迹却同样在金融风暴冲击下,使百富勤在短短一年内出现入不敷出,致使它1999年1月宣布破产。

消息传出的当天,香港恒生指数下挫8.7%.

香港政府在调查百富勤的报告中表示,没有证据显示百富勤倒闭涉及任何欺诈行为,它倒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风险管理、内控体制和完善的财会报告系统。

:百富勤虽然设立了信贷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门,但却未能制衡业务部门强大的权力,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追求业绩的目标完全盖过了防范风险的意识,这种脆弱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最终使百富勤的股东和员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调查还发现,百富勤没有控制好金融市场的风险,它在亚太区发展业务,主要针对的是印尼和泰国市场,其在这两个市场营业额占集团营业额的五成多,但百富勤却忽略了发展新兴市场的风险。

在金融风暴下,泰国首当其冲,泰铢大幅贬值,期间,印尼盾也大幅下跌了70%,另外,由于利息飚升,百富勤在该区内投资的债券及股票价格暴跌,在短短的数月内,百富勤在该区内业务损失了好几亿元。

为了争取业务,百富勤为印尼Steady Safe出租车公司提供了港币2.6亿元的过渡性短期贷款,这笔贷款的金额相等于百富勤资本金的15%,但Steady Safe公司的收入全为印尼盾,随着印尼盾汇价大跌和政府实施外汇管制,Steady Safe根本无法偿还这笔贷款,加上债券股票的损失,使百富勤的财务状况在短时间内急转直下,这反映了百富勤低估了利率和汇价波动的风险,最终导致倒闭收场。

案例6:投资与出售股权权益引致的重创:某家中国国有控股(主营业务非汽车制造)的上市企业(以下简称“国企A”),于19X4年以约4.2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某汽车制造公司95%权益,两年后,国企A以3.2亿元人民币向一家马来西亚公司出售他在汽车公司中50%的权益,国企A也因而在19X6年记录了一笔4,000万元人民币的营业外收入。

但其后,那家马来西亚公司并没有按协议支付交易金额,交易被迫中断。

19X7年,国企A又重新与3家公司签约,以3.2亿元人民币的同样金额将汽车公司的50%权益转售给这3家公司,但这3家公司最终都没有向国企A支付任何款项。

国企A在投资与出售股权权益引致重创,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调查中发现了如下问题:

首先,国企A没有就对外投资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投资前既没有清楚地考虑其高级管理层缺乏汽车制造业的经验,也没有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各种分析。

第二,在将投资权益出售给马来西亚公司时,并未充分考虑对方的信誉和偿付能力,也没有利用买卖协议为可能出现的违约事件提供保障。

第三,在后来将投资权益转售给3家公司时,并未披露这3家公司为关联的“空壳公司”。

第四,国企A实质上一直没有出售汽车公司的股权,但财务系统却错误地把应收3家关联公司的款项列示为长期应收款(而不提呆坏账准备),还错误地把余下的45%投资列示为“联营公司”。

第五,汽车公司从成立至19x9年的5年间,一直未能调试投产,也没有竣工验收,最终,该国企以大幅度低于成本的价钱,将汽车公司出售出去,造成严重亏损。

这是典型的投资失误的案例。

案例7:投资非核心性业务的症结所在:某国营企业(简称“国企B”)于19X6至19X8的两年间,动用接近10亿元人民币,投资了15家公司,且每家公司的权益均在10%至30%之间,这些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金融、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房地产开发、贸易和通信等。

调查中发现:国企B没有就对外投资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它既没有一个清晰的投资策略,也没有清楚地考虑作为小股东投资未上市企业能否增值和变现的风险。

再有,这15家公司大部分没有为国企B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也一直未派股息。

而且国企B并没有利用投资协议来保障其权益,包括没有参与该等公司的董事会、没有要求定时提供经具信誉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告,也没有要求最低投资回报的保障。

案例8:某香港上市公司:某国有控股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简称“国企C”)没有遵守上市规则的要求,在没有得到股东批准的情况下,向一位董事的关联公司提供了港币1.6亿元的贷款和港币1.96亿元的银行信用证担保,该贷款和信用证担保的总额占上市公司资本金的30%左右。

款项贷出后,该关联公司一直不予还款,而国企C为该关联公司所提供的银行信用担保当中的港币9,500万元已被有关银行提出追讨。

调查中发现:首先,国企C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出现一小撮人独揽大权,在管理上缺乏权力制衡的机制,纵容公司的董事非法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

第二个问题是,国企C并没有建立合规方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以确保公司不会出现违规事件而影响声誉和蒙受严重损失。

第三个问题是,国企C的财务报告系统既没有为上述关联交易做出适当的披露,也没有为拖欠的贷款提取坏账准备。

反省与思考:中国企业应如何设立风险防火墙?

常言道:智者从别人失败经验中吸取教训,聪明者从自己失败经验中吸取教训,愚者则永远不懂从经验中学习。

近期的中航油事件,促使市场再次评估中国的经济及其企业,正如安然倒闭对于美国的意义那样。

它再次告诫我们,必须从经验中学习,吸取教训,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制。

那么,中国企业应该从中航油事件以及上述的8个案例中吸取什么教训,建立怎样的风险防线呢?

防线1:企业须熟悉自身业务与相关风险:首先,公司董事会以至管理层和前线员工必须熟悉企业业务以及与之相关的风险,只有这样,才可能减低因为无知或被欺骗而产生的损失。

而公司业务部门与财会部门的沟通必须加强,要使各方面的员工均了解各类业务或交易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同时也要避免因为分工过细而使员工缺乏对公司业务的整体了解。

其次,企业必须避免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盲目扩展投资,使企业承受无谓的风险。

另外,企业在做出重大投资前,需要对各类风险做全盘考虑,包括考虑投资后的市场会否出现逆转、产品会否被新的技术淘汰、市场是否会出现新的竞争而影响产品的价格等等。

防线2:建立内控和相互制衡的机制:企业建立制衡机制,分清权责,不但能够减少出于人为、业务流程和制度所造成的错误,而且可以健全公司业务管理的基础。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有效风险管理的前提是防范个别部门或人士权力过大,在不受制约的情况下做出高风险的决定。

同时,更应设置预警系统,包括鼓励员工在察觉有可能出现事故之前提出报告,并建立员工的投诉和表达意见渠道和处理程序。

同时企业要设定风险的边界及界限。

“业务计划”指引着企业未来发展方向,而“风险界限”则指引着在哪些方面需要“喊停”。

防线3:紧盯着现金:我们都知道,所有犯案、挪用公款和偷窃行为均与现金有关。

因此,企业对现金和现金流量需要格外留神,这其中包括基本内控措施,例如授权签署现金的收发、批核和转账,也应建立适当的内部程序,对现金进行核对、监察和编制调节对账表。

常言:“会计数字只是参考意见,现金才真正令你感到踏实。”

防线4:合理制定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评核结合适当的激励手段,是推动企业改革和改变员工行为的最有效措施。

但这一措施如何被利用,恰恰又可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造成正面或反面的不同影响。

为避免反面影响,必须注意到这样几个问题:

1.盲日、不惜代价地追求增长,忽视风险,极有可能导致企业严重亏损。

2.假使你发现精明的员工做出蠢事,你应意识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受到公司的绩效与激励机制的诱导而产生的结果。

3.管理层订立绩效指标时必须反问:“指标是否合理?会对业务部门和员工的个人行为带来什么压力?”

防线5:深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涉及员工的个人价值观和他们接受风险的态度。

除非员工尊重和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内部控制,否则风险管理难以成功。

要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企业必须由上而下,身体力行,建立严谨的“党风”,使员工能上行下效,企业要订立管理原则和行为规范,通过绩效管理的方法,鼓励员工正确的行为和态度。

加强培训和沟通,建立有效机制,使员工能从企业本身所犯错误或接近犯错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更重要的是公司行政人员必须定期举行会议,讨论并接受其他公司所犯的严重过失的教训,包括: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

搞清楚犯错的原因以及对该公司财务与业务造成的损失;

最后反问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在自己公司身上。

声明:除发布的文章无法追溯到作者并获得授权外,我们均会注明作者和文章来源。

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

如作者见到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得到您的授权后重新发布或第一时间删改,谢谢

三、赵磊Larry老师说注会CPA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选讲01

【案例知识点】:公司战略的基本内容

【案例标题】:D表业公司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案例内容】:D表业公司是国内一家专业生产钛合金和高档不锈钢表壳的企业,年产180万套表壳,90%的产品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世界手表销售数量持续下滑、计时行业萎靡不振的严峻形势下,D公司销售收入和利润仍能稳中有升,订单连续不断,工厂满负荷生产,比较好地防范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危害。

D公司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注重经营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是:1. 优化产品结构。

:当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影响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时候,D公司决策层敏锐地察觉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影响到国际手表市场的消费能力。

他们从手表销售景气报告中看到,低档表的销量持续下滑,而品牌价值高的中高档手表的销售状况则一直保持平稳状态。

因此,D公司果断地对产品进行了重新定位,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将中高档表壳产量由占整个生产总量的60%调整到80%。

目前,尽管总产量稍有降低,但D公司的总产值却上升了 20%。

2. 加大技术革新力度。

:表壳制造业通常选用塑胶作为表壳的内罩。

而D公司通过技术攻关,克服尺寸匹配难度大的困难,成功开发并生产出不锈钢材质的表壳内罩。

由于大幅提升了机芯固定在表壳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所以赢得了稳定的市场。

3. 降低原材料生产成本。

:欧洲市场的男表表壳外径一般在50~60mm,内径在30~35mm,而部分坤表的表壳外径在35mm以内。

以前,D公司把钢板上裁截男表表壳后的材料作为废料处理了。

现在,他们用制造男表表壳的边角余料加工小款坤表表壳,变废为宝,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节省的原材料费用占到整个坤表表壳价值的30%。

这个举措极大地降低了原材料生产成本。

4. 拓展经营范围。

:2007年6月,日本一家著名精密机械公司在淄博开业,急需寻求一家高品质的钣金加工供应商。

此时,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开始在国际市场显现。

为避免单一表壳生产难以抵抗国际市场动荡的危险,D公司决定开拓钣金加工这个生产项目,以稳定主业,拓展和垒实企业赢利根基。

D公司在短短3个月内,克服技术上的种种困难,根据客户要求不断提升钣金加工质量,以细致周到的追踪服务,最终赢得了客户的长期购货订单。

此外,他们还增加了生产计量器具、金表壳和成表组装等新项目,使企业又新增加了多个经营赢利平台。

5.坚持客户至上的服务原则。

:欧洲一家专走时尚路线的著名手表厂商,想在2008年1月举办的米兰时装周上推出自己的新款时装表。

他们开出了一张数量为5万套表壳的订单。

但由于该新款时装表壳质量标准高,加工难度大,型号多,使世界上众多表壳生产厂望而却步。

通常,表壳制造需要造模、冲压、车钳、研磨、组立等多道必要生产工序,常规型号表壳制造时间为40天,加工难度较大的则要50至60天。

为满足客户尽快推出新款时装表的要求,D公司尽最大努力把制造时间缩短到30天,帮助客户解了燃眉之急。

客户随后就把订单追加到了7.5万套。

专家曾对D表业公司做过如下点评:

D表业公司能够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成功之处在于以下两点:第一,树立“应机”的战略思维。

:D表业公司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能够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国际需求的变化,是此前公司不断开发适应市场要求的新产品、拓展经营范围等举措的自然延续,是公司长期树立“应机”战略思维、不断应对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

第二,培育适应“应机”战略的核心竞争力。

:“应机”战略的实施,需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保障。

D表业公司为了能够适应国际市场变化莫测的经营环境,持之以恒地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加大技术革新力度、降低原材料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力成本、加强员工技能培训以及注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等。

通过不断的创造、学习和磨炼,D表业公司才能够多次在让世界众多厂家望而却步的客户需求面前,“坚定信心,精神不倒,方寸不乱”,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任务。

学习路上有疑问,男神名师等你来!

四、风险管理战略风险案例分析

风险管理—战略风险案例分析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项目或者企业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对现代企业而言十分重要。

本文结合相关企业的案例,给大家分析战略风险如何进行管理和规避。

  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下,企业的风险管理成为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核心。

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把风险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

本文梳理出战略风险案例分析,希望可以作为广大企业的前车之鉴。

  摩托罗拉案例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由1995年60%以上跌至2007年的12%!

  10年前,摩托罗拉还一直是引领尖端技术和卓越典范的代表,享有着全球最受尊敬公司之一的尊崇地位。

它一度前无古人地每隔10年便开创一个工业领域,有的10年还开创两个。

成立80年来,发明过车载收音机、彩电显像管、全晶体管彩色电视机、半导体微处理器、对讲机、寻呼机、大哥大(蜂窝电话)以及“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它先后开创了汽车电子、晶体管彩电、集群通信、半导体、移动通信、手机等多个产业,并长时间在各个领域中找不到对手。

  但是这样一家有着煊赫历史的企业,在2003年手机的品牌竞争力排在第一位,2004年被诺基亚超过排在了第二位,而到了2005年,则又被三星超过,排到了第三位。

  而在2008年5月,市场调研厂商IDC和战略分析公司Strategy Analytics表示,摩托罗拉可能在2008年底之前失去北美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摩托罗拉的当季报也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全球手机销量下降39%,手机部门亏损4.18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亏损额增加了80%。

  败于“铱星计划”

  为了夺得对世界移动通信市场的主动权,并实现在世界任何地方使用无线手机通信,以摩托罗拉为首的美国一些公司在政府的帮助下,于1987年提出新一代卫星移动通信星座系统——铱星。

  铱星系统技术上的先进性在目前的卫星通信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

铱星系统卫星之间可通过星际链路直接传送信息,这使得铱星系统用户可以不依赖地面网而直接通信,但这也恰恰造成了系统风险大、成本过高、维护成本相对于地面也高出许多。

整个卫星系统的维护费一年就需几亿美元之巨。

  谁也不能否认铱星的高科技含量,但用66颗高技术卫星编织起来的世纪末科技童话在商用之初却将自己定位在了“贵族科技”。

铱星手机价格每部高达3000美元,加上高昂的通话费用,它开业的前两个季度,在全球只发展了1万用户,这使得铱星公司前两个季度的亏损即达10亿美元。

尽管铱星手机后来降低了收费,但仍未能扭转颓势。

  营销战略失误

  1、 迷失了产品开发方向。

  不考虑手机的细分发展,3年时间仅依赖V3一个机型。

没有人会否认V3作为一款经典手机的地位,正是依靠V3,摩托罗拉2005年全年利润提高了102%,手机发货量增长40%,摩托罗拉品牌也重焕生机。

尽管V3让摩托罗拉重新复苏,更让摩托罗拉看到了夺回市场老大的希望。

然而,摩托罗拉过分陶醉于V3带来的市场成功。

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05年以前是明星机型的天下,一款明星手机平均可以畅销2-3年,而过了2005年,手机市场已成了细分市场的天下,手机行业已经朝着智能化、专业拍照、娱乐等方向极度细分,而摩托罗拉似乎对此视而不见。

在中国市场,2007年摩托罗拉仅仅推出13款新机型,而其竞争对手三星推出了54款机型,诺基亚也有37款。

  2、 价格跳水快,自毁品牌形象。

  在新品跟不上的情况下,降价成了摩托罗拉提高销量不得不采取的手段。

许多摩托罗拉的`忠实用户把摩托罗拉的手机称为“(价格)跳水冠军”。

以V3为例,从刚上市时的6000多元的高端时尚机型跌入4000多元的白领消费群,再到2000多元的普通时尚消费群,直到停产前的1200多元。

短期的大幅降价让不少高端用户无法接受,同时也对V3的定位产生了质疑,后果就是对摩托罗拉品牌彻底失去信任。

  3、 推广没有突出卖点的产品。

  手机消费者在手机厂商的培育和自发发展下,需求变化日益飘忽不定。

消费者对手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外观方面,苛刻的消费者更多地开始关注手机的配置、功能特色等内在技术因素。

以技术见长的摩托罗拉本不应在技术方面让消费者失望,但是现实还是让消费者失望了。

从手机零售卖场那些列出来的一目了然的参数中,摩托罗拉的像素、屏幕分辨率、内存几乎都落后于诺基亚等竞争对手的同类机型。

自从推出V3之后,摩托罗拉发布的绝大部分新品手机无论是U系还是L系,甚至是K系就再也抹不去V3的影子,尤其是其金属激光蚀刻键盘设计。

V3的键盘设计的确是经典,但再经典的东西被反反复复无数次拿出来用,也会引起消费者的视觉疲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换机用户。

  组织结构不能支持战略的发展需要 摩托罗拉是一个很重视产品规划的公司,此前摩托罗拉每开发一款新产品,通常先提前数月预测消费趋势。

但在快速升级换代的手机行业中,制造商们试图提前数月预测消费者需求是非常困难的。

  再加上摩托罗拉是一家技术主导型的公司,工程师文化非常浓厚,这种公司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唯“技术论”,从而导致摩托罗拉虽然有市场部门专门负责收集消费者需求的信息,但在技术导向型的企业文化里,消费者的需求很难被研发部门真正倾听,研发部门更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在那些复杂系统的开发上,从而导致研发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另外,摩托罗拉内部产品规划战略上的不统一、不稳定,还使得上游的元器件采购成本一直降不下来,摩托罗拉每一个型号都有一个全新的平台,平台之间大多不通用,这就带来生产、采购、规划上的难度。

对于全球顶级通信设备商而言,同时运营好系统设备和手机终端两块业务,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摩托罗拉资深副总裁吉尔莫曾说:“摩托罗拉内部有一种亟须改变的‘孤岛传统’,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此迅捷,用户的需求越来越苛刻,现在你需要成为整个反应系统的一个环节。

  风险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有:

  避免风险:消极躲避风险。

比如避免火灾可将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陆路运输等。

因为存在以下问题,所以一般不采用。

  可能会带来另外的风险。

比如航空运输改用陆路运输,虽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却面临着陆路运输工具事故的风险。

  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比如为避免生产事故而停止生产,则企业的收益目标无法实现。

  预防风险: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少风险发生的因素。

例如为了防止水灾导致仓库进水,采取增加防洪门、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减少因水灾导致的损失。

  自保风险:企业自己承担风险。途径有:

  小额损失纳入生产经营成本,损失发生时用企业的收益补偿。

  针对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大的风险建立意外损失基金,损失发生时用它补偿。

带来的问题是挤占了企业的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风险管理对于较大的企业,建立专业的自保公司。

  转移风险:在危险发生前,通过采取出售、转让、保险等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

;

大家再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发送邮件copy-right@foxmail.com反馈,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nqingnuo.com/caiwu/467.html